啤酒花的苦味在平衡麥芽甜味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強調麥芽風味的啤酒也是如此,其實很少啤酒可以達到完全平衡,大多都還是會偏向某一種味道。
從種種網路紀錄來看,安傑利絕非近日網路謠言中所指「要嫁禍於川粉的Antifa」,而是遠遠與Antifa站在意識形態光譜另一邊的QAnon。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匿名者Q薩滿法師」安傑利帶頭闖入國會大廈。
不僅硬幣,他還留了一張紙條寫著「畢哥到此一遊。甚至有佔領眾院議場的暴民在離場前,將議長演講台搬走,被拍下照片上傳網路。「牛頭人」身份:著名的匿名者Q信徒,「薩滿法師」安傑利 在媒體所拍攝到的照片中,衝進美國國會的群眾以1名「牛頭人」最引人注目。《每日郵報》報導,此人名叫「畢哥」巴奈特(Richard Bigo Barnett),60歲的阿肯色州人。此外,安傑利頭上戴的角和獸毛,其實是在模仿維京海盜的角盔。
報導指出,這個符號也被美國現代白人至上主義其中一派「沃坦主義」(Wotanism)用來當作象徵。當年德國納粹以雅利安民族的優越感屠殺猶太人,讓「雅利安」這個名詞蒙上罪惡的汙名,沃坦主義承襲這份白人優越,並且結合北歐神話信仰,因此也被視為一種現代異教。閒暇時展讀其他文類,也總是會翻到他與瘂弦等人創辦的「洪範書店」出版社。
我與大師以六個月的時差錯身而過,當時我這麼想。面對楊牧這個名字,仍然有太多,二十多歲的我無能觸及的領域,除了詩、散文,還有文學評論及翻譯。當我對文學感到迷惑,我重新閱讀他的創作論《一首詩的完成》。有些人的離開可能是受到疫情影響,有些人則是年事已高,卻都加深了我們對於這一年的印象。
當社會時事縈繞於心,我翻閱他的雜文集《交流道》,他中立而懇切的時事評論,仍然足以成為我對現實的指南。「南葉北鍾」指的是葉石濤、鍾肇政兩位筆耕不輟的文壇長青樹。
前者強調的是開拓新文學的戮力,後者則著重在戰後努力聯繫台灣作家的墾殖。於梨華一向與吉錚、孟絲被視為「留學生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家——當然,那時的留學其實大多都只有「留美」。即使不直接進入詩作內文,從目錄詩作的名稱便可看出景翔的詩作大多取景自大自然(素馨花、木棉、雲山之蝶、夏雲),往詩作裡頭讀更可發現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蝴蝶出沒,字裡行間更是傳遞出極高的抒情性。但入學後,我總感覺他並沒有死。
她被視為「留學生文學鼻祖」,1967年出版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更被視為經典代表。楊牧過世,在我進入他所創建的東華華文系前六個月。然而比起同樣出身台大,作品刊登在《現代文學》、《文學雜誌》等刊物,留美的白先勇(1937-)、歐陽子(1939-)、王文興(1939-)成群結隊的出現,於梨華的身影顯得特別孤單。文:洪啟軒(負責於梨華、鍾肇政與七等生)、李修慧(負責楊牧)、潘柏翰(負責景翔及其他) 2020年,如此動盪又多變的一年有許多人離開了世界。
有的充滿角色對白、互相詰問,如〈林沖夜奔〉,讓喜愛戲劇的同學鍾情不已。」 「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1925.01.20-2020.05.16) Photo Credit: 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 相對賴和被譽為台灣文學之父,鍾肇政一向被尊稱為「台灣文學之母」。
小說呈現「漂泊/失根」的留學生心境,描寫人在異國的寂寞與迷茫,褪去外人視其光鮮的表面外衣。從中國、台灣到美國,於梨華自身的流轉,可說是一代人的縮影,在她的作品中呈現不斷成為「異鄉人」的流離,在時間與空間的長河中跋涉,或許正像《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所寫:「我總覺得我不屬於這裡。
曾在華視主持映後影評的景翔,曾如但唐謨所言,以文字和親力親為提攜了無數的後輩。或許多年來,他也以文字和翻譯的方式,在進行著他一個人的同志運動吧。而鍾肇政則是橫向的「空間」:在面臨語言轉換時期積極創辦《文友通訊》,參與吳濁流創辦的《台灣文藝》雜誌,出版《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等,推動各地作家紀念館所……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旨在連結台籍作家。他過去曾譯過《瘋子、教授、大字典》、《中性》與《海伯利昂2》等名著。須文蔚曾説他傳承了中國抒情傳統,也融匯世界文學,展現出具有台灣主體精神的書寫。須牢記在心的還有他對同志身份的坦然。
在現代詩的課堂,我們避不開他兼容敘事、抒情、古典與知性的詩集,有的作品極具議論性,如〈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至今在社運現場傳唱不竭到外頭工作一定程度的代表人們需要離開家庭和社區,把握有限的時間,透過通勤前往工作。
苦花,在泰雅語意味著「真正的魚」,是當初在部落遷移下山之前山中溪流少數能食用的魚種,因此苦花具備獨特地位,是族人拿來招待客人的一道料理。這些食物都涉及了部落過去與現在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其中小米、地瓜與白米煮成的一鍋飯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樣錯綜複雜的關係。
這樣的工作模式不同於以往部落的生活模式,人們不再以部落作為主要活動範圍,亦不太有機會在家裡準備三餐,更不可能自己透過耕作或交換得到三餐的食物。而下圖中間這道報導人口中的「口蹄疫」,是以特定品種的小米醃漬豬下顎骨而成,味道濃郁鹹香,需要手齒並用才能品嚐其所有美味。
婦女們之所以會坐在這裡聊天,是因為家中男性出外工作後,她們已經整頓好家務,也不需要守在家裡準備三餐。「傳統泰雅飲食文化」在現代生活中有什麼樣的關係和變化?隨著海拔由低向高的地景空間轉移,我們透過觀察商家、與部落報導人共進晚餐、訪談「部落廚房」的工作人員,嘗試去理解部落的一餐在生活中所展現的面貌,並一步步深入我們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當部落想要尋求發展(例如復興小米種植),最方便且直接的手段其實是透過部落會議決定,讓外界的社造企業等公司規劃。地方參與的過程複雜、步調緩慢,同時充滿著內部以及外部的對抗與協調,但也同時是他們重新審視部落關係以及對地方參與知識的再認識。
同時,伴隨著工作模式的改變,薪資填補了食物來源的空缺,可以直接購買而得。他們可能吃膩了家中的食物不想在家吃飯,而超商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選擇,又有可以讓大家坐著吹冷氣聊天的用餐區。
在這些片段的時間,婦女們可能會找個打工貼補家用,而在「中場休息」的時候,小吃店便是她們與朋友聚餐社交的地點。但是它的功能不僅止如此,報導人們常接到電話然後說:「我們在工寮這邊吃飯啦。
透過報導人慷慨地回答我們的問題,以及向我們主動敘說他們的想法,我們了解到:食物其實不只是用時空、種類來進行分門別類的「物」而已,而是具備更深層的意涵。照片中這隻大尾的鯖魚,反映南澳部落鄰近海港,因此能夠在漁港買到新鮮又便宜的漁獲。
醃漬豬肉有生熟不同的料理方式,一般是生食,煮熟是為了迎合遊客的口味。而醃豬肉發酵醃漬的味道十分濃厚,在入口的瞬間,充斥於口腔與喉嚨的發酵氣味讓人難忘。Photo Credit: 作者 工寮是部落族人工作休息的場所,照片裡這座工寮便是我們報導人農作時休息以及堆放工具的空間。走出南澳火車站之後,筆直的台九線兩旁開著一列的小吃、早餐店、飲料店以及便利商店。
Photo Credit: 作者 說到醃漬肉物,就必須介紹另外兩道料理:醃苦花魚以及醃豬肉。小米以前是各部落的所栽種,但由於工作形式的改變,從農人口減少,現在通常是從鄰近的部落收購,相同的道理也適用於地瓜上。
在這樣的脈絡下,方便性及價格考量對於南澳泰雅人的食物選擇來說有著重要的影響。一進門,坐在裡頭的是一群群婦女喝著啤酒或是保力達,而另外一桌則坐著村長以及其他居民。
據報導人所說,約莫二十年前有族人到台北開計程車討生活,有天到環南市場的時候,看見有好多豬下顎被攤商丟棄,於是用便宜的價格大量收購。不管是選擇離開或久坐,年輕人大多數都成群結隊地行動。
新闻中心讯 4月11日,上海科技大学与复旦大学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我校逸夫科技楼举行,校党委书记魏小鹏出席仪式并致辞。
时任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中方主任范丽珠看着台上对话的林谢二人,感慨万千:我看到了中心对美国学者带来的影响。
顾心瑜等同学合奏的民乐版《ELAN》别具一格,给大家带来了美妙的听觉享受。
2016年,上海论坛已经走过了十一年。
他们分别介绍了个人的成长经历或组织的建设情况,表示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包信和还对即将入住的学生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目光远大、胸怀开阔、相互学习。